星期五, 21 11 月

全球欠中國2.2萬億,北京卻越借越慌

       金融界有句老笑話:如果你欠銀行1000美元,那是你的問題;如果你欠銀行100萬美元,那就是銀行的問題。如今在日益扮演「世界最大債主」的北京,人們大概已經笑不出來了。

       本周發布的一份新報告披露了中國在全球範圍的最新對外貸款狀況。威廉與瑪麗學院 AidData 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中國的海外貸款與發展援助總額高達 2.2 萬億美元。這一數字比此前一些估算更大,但並非無法想像。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數據也顯示,中國的對外資產在過去十年中劇增:從2015年的 1.5 萬億美元升至如今的 2.9 萬億美元。

       AidData 報告提供了大量細節,揭示中國究竟是誰在放貸、錢又流向何處。普遍印象是北京主要通過「一帶一路」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公共工程貸款,但數據顯示,中國對 富裕國家的貸款也大幅增加——2000年至2023年間,中國向美國提供了 2020 億美元貸款,向英國提供 600 億美元,向歐盟提供 1610 億美元。這些加起來占同期中國海外貸款總額的四分之三以上。

       過去,中國的對外貸款主要通過國家開發銀行或負責外匯儲備管理的國家外匯管理局進行。但如今,更多貸款來自國有商業銀行,甚至普通國企。這讓外界更難追蹤中國的全球放貸布局——顯然,這並非偶然。

       貸款目的也發生變化。北京如今較少為發展項目提供資金,而更多支持併購活動。例如,中國的國有銀行會為中國國企收購歐美企業提供債務融資。

       這意味著什麼?對任何關注中國持續巨額貿易順差的人來說,這些數字都不應意外。簡單的算術告訴我們:貿易順差(輸出商品)必然伴隨資本外流(輸出資金)。

       傳統觀點認為,一個出口大國會把資本輸送到海外,用以購買其出口產品。「一帶一路」最初就是要通過貸款,讓他國購買中國的原材料、機械和勞動力,以建設當地基礎設施。但最終,中國輸出的大量資本也會自然流向那些購買其商品最多的發達國家。

       在理解 AidData 這樣龐大數字時,區分「債務」與「股權」也很重要。西方國家日益擔憂中國對西方資產的股權投資,其中風險包括技術被竊取,或關鍵基礎設施被植入可被利用的漏洞等。這些都是嚴重問題,但並不直接適用於「貸款」。作為債權人,中國對債務國享有的管理控制權要小得多。

       由於中資股權投資風險更高,西方國家對中國直接投資的敵意不斷上升。AidData 指出,中國早期用貸款支持併購的嘗試常因監管受阻而失敗,這意味著在西方政治環境惡化之際,北京可能面臨更多尷尬甚至財務損失。中國之所以成為大型海外貸款方,是因為「當股東」在政治上變得越來越難。

       許多觀察者把掌控巨額資本視為優勢,而中共官員也樂於維持這種印象。然而,細看這些看似彰顯「經濟霸權」的行動,卻能感受到北京的隱憂。

       例如,中國拒絕加入現有的對低收入國家的債務減免機制,部分原因正是擔心脆弱的國有銀行不得不確認巨額壞賬。北京希望通過海外直接投資或併購來配置資本,卻不斷遭到政治抵制。AidData 指出,北京如今更偏好風險更低、政治爭議更小的「銀團貸款」方式來獲取回報。

       中國的出口驅動增長模式依賴海外循環其外匯收入。但隨著西方對中國態度急劇惡化,北京未來恐怕更難通過股權方式「換回」相應資產。於是中國只能不斷放貸——而許多國家本已債台高築,財政體系搖搖欲墜。

       這提醒我們:全球經濟中看似的「主導地位」,往往其實是 病態共生關係 的體現。正如那個銀行笑話所說,誰真正擁有問題,有時並不那麼顯而易見。

百度推薦新浪奇文: 中國經濟危機爆發!-Pascal-萬維博客-萬維讀者網(電腦版)

(示意圖)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